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全心全意为村民 只图百姓说党好——第一书记总结推进会议典型交流材料

信息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发布日期: 2015-08-03浏览次数:

曲阜师范大学派驻泗水县罗家庄村第一书记  赵坤

       我叫赵坤,是曲阜师范大学选派到泗水县罗家庄村第一书记。从2012年3月到今年的5月,我在罗家庄一驻就是三年。这三年,我牢记组织重托,顺应群众期盼,全身心地投入党建扶贫,一步步地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到群众心里,群众自发地感谢党、感谢第一书记。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困难面前不弯腰,横下心来打长谱
     参加第一书记培训时,尽管对贫困村有心理准备,但刚进罗家庄时的场景还是让我吃了一惊:村里只有一条泥土路,到处是破房子、荒宅子,遇到的村民不是年迈就是残疾,打个电话信号还不稳定。再看村里的老百姓,说什么的都有,有的直接说到我的脸上,“本想来个有实权的、却来了个教书的”。看着群众怀疑的眼神,想想第一书记的使命,我想既然来了,就不能打退堂鼓。为此,我做了3件事:一是在村里住下来。乡镇党委本来已在镇上给我安排了宿舍,为方便开展工作,让群众看到我与他们共患难的决心,入村当天,我就在村头废弃的水源监测站找了一间小屋,铺盖一卷就住了进去,而且一住就是三年。二是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我换上胶鞋,扔下普通话,吃饭作息也跟着村民学。一个月时间,走遍了沟沟坎坎,走遍了每家每户,唠农家嗑,村里的大小事、百姓的酸甜苦,在拉呱聊天中就掌握了。我成了地道的庄稼汉,群众也把我当成了自家人,“赵书记”也慢慢变成了“老赵”。三是把党员干部的心“拢”起来。我把在外打工的村支书找回来,把“两委”成员叫在一起,统一思想,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对外协调关系、争取项目我去做,出成绩、露脸的活让党员干部去做。没出多长时间,村干部和群众走近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高了,也就有了干事的基础。
     二、群众工作做到家,穷山沟谋求致富路
     致富,对于穷惯了的罗家庄村民来说,遥远得就像一个传说。村民生活穷困,村集体更是没什么“家底”。围绕带领罗家庄摆脱贫困,我和村干部一道,做了三件事。一是通路通开群众的心结。修路是群众愿望最迫切、感到最困难的一件事。入村后,抓住修路这个难题,集中一个月时间,修通了进村的道路,大型收割机破天荒地开进了农田,罗家庄肩挑车推的历史彻底改变。路通了,群众的思想也活泛了,燃起了发家致富的愿望。二是送羊送财富。罗家庄有养羊的传统,我们借用“发羊还羔”的办法帮助贫困户脱贫,实现循环发展。确定养殖户的时候,群众有不同意见。我觉得,只要公平公正公开就没有解不开的疙瘩。我们召开村民大会,采取群众推荐、入户核查、张榜公示的程序,确定了最穷的23户家庭。如今,村里送的羊已经给贫困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每户增收1000多元。三是兴产业促增收。我们借鉴“边角经济”做法,确定平整“裸岩四荒”,兴建农产品加工园。部分占地农户不理解、不支持,我们逐户分析,分头做思想工作,打消群众顾虑,园区建设顺利完成,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每年为村集体带来7.6万元收入。三年来,我深切地体会到,村里任何工作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只要学会做群众工作,走进群众心里,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三、土地上种出新生活,让群众过得有体面
     在罗家庄的每一天,我都在思考,如何在土地上种出富裕的新生活,过上像城里人那样体面的好日子。一是把农民变“工人”。我们动员群众把土地流转出来,发展现代规模农业,流转土地千余亩,引进农业生态公司,建成农业产业园。现在,村民都成了足不出村就能挣工资的产业工人。二是旧房换新居。路通了,钱包鼓了,低矮的石头房成了群众的“心头事”。我们利用新农村建设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建设了现代化的新社区——安山小镇。今年1月,村民彻底告别世代居住的破旧石头屋,搬进了“小洋楼”。看着一个个兴高采烈的村民,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这泪水,有付出有艰辛,更多的是自豪和欣慰。71岁的孟庆莲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我都快入土了还能住上楼,多亏了共产党。三是精神扶贫铸“新人”。我和村“两委”组织实施了精神脱贫十项举措,规范村规民约,建设文化大院、致富书屋、健身广场,丰富乡村文化,倡树文明新风。罗家庄村越来越漂亮,越来越时尚,村民有了梦想、有了追求、有了希望。昔日的老穷村、破烂村、光棍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香饽饽”。过去“只见闺女嫁出去、不见媳妇娶进来”,这三年,村里有31人娶了新媳妇,40岁以上的有5个,最大的58岁。
     回顾三年工作,有过妻子的抱怨、儿子的思念,有过村民的不理解,更有乡亲们对我的深情厚爱,罗家庄是我永远不能割舍的情怀。作为第一书记,只有一心为群众,群众才能真心拥护你,才会打心里说共产党好!这是我当第一书记最大的感受,也必将成为我工作的永生追求。

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