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做好“第一书记”帮包工作的几点思考----邢学坤

信息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发布日期: 2014-12-25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农村基层的工作经历,是人生的一个坐标,有了这个经历,就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众,如何尊重群众,知道什么是实事求是,如何尊重事实。” 转眼之间,我作为省派“第一书记“来到方家庄村半年有余,翻翻日记,点点滴滴犹在眼前,有犹疑,有困惑,更多的是喜悦,是收获。我把付出和努力积攒起来,换来了方家庄村的些许变化,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信心,对做好“第一书记”帮包工作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一、“抓党建、促脱贫”是“第一书记”帮包工作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
     2014年是“第一书记”帮包工作的关键年。山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省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高晓兵在省派第一书记培训班上指出,选派“第一书记”帮扶全省最贫困的农村,两年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第三年是党建扶贫工作决定性的一年,要大力弘扬务实作风,始终保持清廉形象,当好党的政策宣传队、农村党建工作队、脱贫致富服务队,如期完成党建扶贫任务。
     “农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习近平同志给中卫30位村党支部书记的复信中说,“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和谐,维护农村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需要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党组织的战斗力,党员的模范作用,都是由党支部来体现的,班子建设搞的如何,直接影响到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因此,“第一书记“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党支部作为直接联系人民群众的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保证党的领导,在维护群众利益方面,党支部要给群众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形成凝聚力、战斗力。
     “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作为“第一书记”要做好村里各项工作,支部书记是“第一书记”最直接的依靠力量。“第一书记”要与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支部书记多谈心多交流,多看他们的长处,多体谅他们的难处。要重点帮助党支部书记树立“抓党建、促脱贫”的坚定信念,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接触新事物、新理念,提高脱贫致富的能力。村“两委”干部、村里党员是各项工作的基本力量,群众的工作要靠他们来做,村里大事要和他们一起来定。要注重从致富能人、务工回乡青年、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中发现人才,为村级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培养后备干部。
     二、“顺民意、惠民生”是“第一书记”帮包工作的社会责任和工作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的讲话中说:“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当前,农村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落后地区农民服务需求日益增长。“顺民意、惠民生”是摆在“第一书记”面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第一书记”要在认真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在知识、技术、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争取各方支持,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贵在长期坚持,标准是群众满意。
     首先,群众路线是有效途径。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把群众放在心上,“第一书记“才能真正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群众,回应和处理好群众的诉求,才能与群众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赢得人心。
     其次,民主管理是必然要求。“第一书记”服务群众,不是一句口号,应尽量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实现组织意图与群众意愿的高度契合,避免“费力不讨好”、“村民不买账”的尴尬。“第一书记”为群众搞好服务,更要讲需求对接,服务要讲民主,要让党员、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更感受得到;要在一件件具体实在的服务中增进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进一步提高党组织对党员、群众的影响力、感召力;要通过有形化的服务载体,经常化的组织活动,让党的先进性在群众心中更加具体实在,实现党组织加党员、群众“1+1”大于2的效果。
     再次,群众满意是唯一标准。“第一书记”要建立农村党组织“办实事、惠民生”长效机制,要重点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与民生关系最密切的方面,多办一些实事、好事。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确保拟办事项体现民意、群众欢迎、群众受益。党组织服务群众不能自说自话,服务是否到位、群众是否认可,必须让效果说话。实行村务全面公开,将党务、村务、财务及时向群众公开。
     三、“夯基础、重长效”是“第一书记”帮包工作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
     首先,实施分类扶贫。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做好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建档立卡,为扶贫开发瞄准扶贫对象,确保扶贫工作质量。对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贫困户以帮教式扶贫为重点,着重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对无生产资料的贫困户以解决生产资料,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产技能为重点进行帮扶;对于无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孤儿等纳入民政供养,进行救济式扶贫。
     其次,加强民生扶贫。“第一书记”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按照“五通、十有、三达到”的总体要求支持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改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彻底解决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读书难、看病难等“五难”问题。不断完善贫困村道路、农田水利、文化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五保安居点项目、村道“硬底化”项目、文化体育公园项目、篮球场项目、卫生站、文化室项目、农田水利建设、垃圾池项目、宣传栏等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夯实发展的基础。
     再次,开展项目扶贫。“第一书记”要通过开展项目扶贫,确保贫困户脱贫后不返贫。发展村集体经济要注重发展培育长效扶贫项目,增强发展后劲。要因地制宜地、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发展问题,发展项目要突出地方特色,开展农村合作社,注重种养结合,讲究优质高效,围绕增加低收入人口收入,以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基础,支持重点乡村和农户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进一步优化产品产业结构,使其成为带动低收入人口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来源。
     最后,突出科技扶贫。“第一书记”要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招商引资,吸引、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到贫困乡村创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科技培训资金,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科技扶贫的示范作用。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有针对性通过夜校和种类短期培训,增强农牧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能力,确保每个贫困户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同时,引导群众自觉移风易俗,改变落后生活习俗,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